新闻中心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当“空”与“地”牵手,如何为产业发展 “造” 出新机遇?

当“空”与“地”牵手,如何为产业发展 “造” 出新机遇?

  当前阶段,随着国内5G的日益普及,地面移动通信技术逐渐进入发展的瓶颈期;而卫星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卫星通信领域呈现出百舸争流、欣欣向荣之势,并成为下一个高速发展的“风口”。从产业、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来看,地面移动通信技术、空间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推动通信产业加速向空地一体化融合发展,空地技术融合的趋势不可阻挡。

  我国的地面移动通信具有基础设施完善、技术成熟、单位流量资费低等特点;而卫星通信由于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在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单一的地面移动通信或者卫星通信均难以满足当前日益多样化的应用需求,唯有空地技术融合才能解决这一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0国家高度重视空地融合产业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空地融合产业发展。202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7月,“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被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空地融合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受到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而技术层面也在快速推进,引领未来交通、物流、应急救援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等的重大变革。然而,由于空地融合产业涉及多个领域、学科、监管部门,交叉融合之下,难免存在顶层设计、政策监管、空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国家和产业层面也已从各个方面尝试解决上述问题。

  在政策层面,目前国家、地方已经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促进空地融合产业发展。国家层面开始优化顶层设计,统筹行业发展进程。以低空产业为例,2024年12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而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了低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中国民航局成立了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上述新成立的政府部门将通力合作,统筹低空经济的发展,解决低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如空域管理、安全监管、技术标准等,规范行业发展秩序,保障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在监管层面,相关部门在卫星和低空领域双管齐下。2022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将卫星互联网设备纳入进网许可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已经执行卫星移动终端、卫星地球站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卫星互联网设备的监管办法。在低空领域,2024年1月3日,交通运输部公布施行《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规定了中型、大型民用无人机的适航管理方式,包括设计批准、生产批准和适航批准。根据运行场景及对应的运行风险,明确了无人机适航管理原则、分类和适用的证件类别。同时,还强化了无人机设计批准申请人和持证人适航主体责任,并提出条例实施前已经设计定型的存量中、大型无人机适航管理平稳过渡的政策安排。下一步,民航局将加快推进空域分类管理落地实施,进一步提升适航审定能力,协调传统通用航空、无人驾驶航空等低空经济各业态的市场发展,迭代升级低空飞行的安全监管体系。

0空地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地面通信运营商加速推进5G-A建设

  我国5G商用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地面移动通信步入5G-A全新发展阶段。在2024年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海)上,包括通信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厂商及应用厂商在内的全产业链均宣布了各自的5G-A计划。作为5G的“升级版”,5G-A除在频谱利用效率、传输速率、网络时延、连接数等方面性能显著提升外,还引入了通感一体、无源物联、内生智能等技术,从而更好地匹配复杂的应用场景。而包括低空感知飞行在内的新型数字化场景,正成为5G-A的重要应用领域。5G-A作为5G的进阶版本,以其超高速率、超大连接数、超低时延等特性,为低空经济的各个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从无人机的远程实时操控、高清视频回传,到低空交通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5G-A通感一体技术全天候、无死角、高精度、低成本的核心优势日益凸显,与卫星通信技术一起成为构建全域连续感知低空网络的重要支撑。

  空地融合产业要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发展,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空地技术的融合将为整个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卫星与地面通信系统的融合将成为常态,为全球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卫星通信运营商强化卫星组网运营工作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我国卫星航天领域的各支“国家队”也争先恐后地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高通量卫星方面,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采用东方红三号E卫星平台研制的中国国产首颗全电推通信卫星“亚太6E”,于2024年11月15日在香港圆满通过了卫星在轨技术验收评审和地面系统最终技术验收评审,标志着该卫星完成在轨测试,正式投入运营。

  在低轨卫星方面,上海垣信卫星公司部署的“千帆星座”分别于2024年8月6日、10月15日以及12月5日,由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入轨。“千帆星座”三批组网卫星均为平板式高通量宽带通信卫星,作为上海市政府大力支持的项目,“千帆星座”拟近期完成108颗卫星的发射工作。2021年成立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统筹规划我国卫星互联网领域发展,其GW星座计划发射12992颗卫星,其中GWA59子星座6080颗,分布在500-600千米的极低轨道;GW-A2子星座6912颗,分布在1145千米的近地轨道。目前已经完成首批发射任务,预计自2025年起进入批量发射阶段。

商业航天企业积极开展卫星试验工作

  除了各支“国家队”以外,还有包括银河航天、国电高科等在内的商业卫星公司也在筹划卫星互联网星座项目。截至目前,银河航天已发射8颗在轨卫星,组成了中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构建星地联合5G试验网络——“小蜘蛛网”。2024年9月6日,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三个轨道面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10星”方式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前,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已完成两个轨道面发射任务,有20颗卫星在轨运行。整个星座发射规划分为三期,如今一期规划已完成近一半卫星部署,预计2025年底之前将完成一期建设,实现全球无缝覆盖。